第171章 狐仙洞传说
石老汉叹了口气:“起先没人知道,后来还是听那位张一恒道长说,那里是一个狐仙洞,里边藏着宝贝,但是人不能进去。一旦进去了,就一定会被狐仙给吃掉。”
那陈半夜何等聪明?这一听便听出了破绽。且不说这洞里住着狐仙的说法是真是假,单说这张一恒透露出来的信息就颇值得怀疑:如果他能确定这洞中存在着致命的危险,作为一个修道之人,自然是会尽可能降低洞中可能存在的巨大诱惑,为什么他又刻意强调这里边藏有宝贝?如果他由于某种不可示人的目的希望人们进去,那他为什么又要渲染狐仙吃人的恐怖理论?这里边只有一个可能:散发消息的张一恒甚至是其他人都有着一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如此故弄玄虚,也许只是为了借此掩盖另外一个更大的秘密!
陈半夜脑子转得快,但他可不会把这些想法给说出来。在没有绝对的把握之前,有些东西还是尽量少去宣之于口为好。俗话说卿本无罪,怀璧其罪,有时候看穿或是掌握了别人的秘密,也是会死得很快的!所以尽管他此时内心深处波澜丛生,表面上却越发显得平平静静:“狐仙洞?还吃人?老爷子您可真会瞎掰!这都什么年代了?哪里还会有什么狐仙啊?”
石老汉见他不信,就有些着急的样子。他咳嗽了两声,语气有些急促:“陈师傅你还别不信。这件事呢,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呢,大多数人也觉得那位张一恒是瞎扯,吓唬人的。但是对于洞里边藏着宝贝一事,却有很多人都半信半疑。为什么呢?因为据老辈人讲,这三里蛟村的后山虽然偏僻,却传说曾经有古代和近代的军队在这里驻扎过,而这些军队在这里驻扎的原因无外乎就有两个:一个是藏宝,一个是寻宝。”
陈半夜支起了耳朵。出于一个职业盗墓者的敏感,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有很多隐秘的大型古墓的信息,其实就是从一些看似虚无缥缈甚至是荒诞不经的民间传闻中透露出来的,从石老汉的叙述当中,他已经敏锐地嗅到了古墓的味道。他极力地克制着自己的情绪,装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像是真的很困了,又像是并不太相信石老汉的话。
石老汉越发着急,于是真的就像是竹筒里倒豆子一样,噼里啪啦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都倒了出来。
其实刚开始石老汉所说的并不全是实话,那三里蛟村后山的狐仙洞并不是最近才发现的,而是一直都存在。据说上古时期,女娲娘娘曾经收服了一只狐仙,为了不让它到处害人,就把它关在了这个洞里边。
到了后来,大明朝洪武年间的时候,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开始大杀功臣。于是就有一位据说祖籍就是三里蛟村的大将,在他被杀之前偷偷地将自己积攒的金银珠宝给藏在了洞里。而且呢,这位大将还和洞里的狐仙达成了某种协议,他给狐仙某种好处,而狐仙呢,则替他守护财宝。于是这个洞除了狐仙的传说之外,又有了藏宝洞的传闻。
据说以前这个洞里还有一尊狐仙塑像,每到过年过节,附近村落里的老头老太们还会上山在洞口前上香烧纸进行祭拜。后来解放了,政府提倡破除封建迷信,于是就有几个要求上进的年轻人跑到洞里把狐仙塑像给砸了。
很邪门的是,虽然当时那几个年轻人都平安无事地回到了家,但是没过几天,那几个年轻人就相继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家里人到处都找遍了也没找到。后来就有人传说,那几个年轻人是因为冲撞了狐仙,所以被狐仙个迷进洞里给吃掉了。
关于这个传说的真假至今无从考证,因为自从狐仙塑像被砸之后,那座山洞就离奇地消失了,虽然后来也有人上山去找过,但是很奇怪的,原本山洞所在的地方突然变得云遮雾罩,人一到那个地方,往往就会迷失方向,甚至有人进去了就再也不见出来。而那些侥幸出来的,也是众口一词:那地方完全是一片凌乱的山石,根本就找不到什么洞口。尤为让后来人望而却步的是:那些侥幸回来的探秘者后来都离奇死亡,看不出什么病,就只是突然暴毙。而且这些人死后的样子都非常诡异,周身肌肤呈现一种半透明的蓝色,皮肤下边的筋络清晰可见,并且会在一天之内完全萎缩成一具骷髅的样子,就像是被某种东西将血肉给吸干了一样。
周围的乡亲们见这些人死状诡异,加上一些老辈人说这样的尸体容易出现起尸,所以这些尸体无一例外地被第一时间进行了焚化。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这三里蛟村后山就成了一片令人闻之色变的禁地,再也没有人敢于轻易涉足。
听到这里,陈半夜似乎是很不经意地问了一句:“难道这些尸体没有一具留下来吗?”
石老汉摇摇头:“没有,那么吓人的东西,谁敢留?!”
陈半夜摇头轻叹,脸上流露出一丝惋惜的意味,不过也并没有再问什么。石老汉等了一会,见他不再询问,也只好再继续说下去。
后来,也就是到了两三年之前吧,有些在山上种田打柴的山民突然发现那个地方的雾障大幅缩水,那个消失多年的狐仙洞竟然又显现了出来。只不过这洞口也只限于在白天正午时分左右才会露出全貌,而且它出现的时间不但很短,还非常有规律:它只会在每月的阴历十四到十六三天时间的正午时分才会现身,其他时间仍然是难觅其踪。
然而尽管如此,狐仙洞的再次出现还是引起了一些发财心切的村民的觊觎,消息一经传出,周围三里八村就有人开始在这附近转悠,希望能够寻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到洞里碰碰运气,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嘛!毕竟大明开国将领的宝藏所具有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尽管那位张一恒道长一再告诫(不过他这告诫显得很不正常:一方面提醒人们洞里危险,另一方面又似乎是在故意渲染这座宝藏的庞大,颇有点故意告诉人们富贵险中求的意味),但还是抵挡不住人们到这里来探险的热情。
于是,几乎是完全不出意料的,没多久,这些宝藏觊觎者中就开始有人耐不住性子,冒险进入了狐仙洞,而在这些人里边,就有石老汉的儿子石锁。
石锁今年已经三十多岁了,是石老汉唯一的娇儿子。虽然石老汉跟其他大多数石香村村民一样,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对于这个独根苗,还是难免娇生惯养,百依百顺,而这也直接造成了石锁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性格。也正是因为他这种性格的缘故,周围村落里的姑娘们大都看不中他,而能够看中他的呢,往往就是那种相貌粗鄙且家庭更加贫困的姑娘。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直到三十岁上,他还只能每天晚上抱个枕头睡觉——光棍一个。
石锁不想干活,又整天臆想着发一笔天外横财来改变现状,所以这狐仙洞出现的消息刚刚传出,他就动上了心思。其实他所想的,也跟现如今大多数铤而走险的屌丝罪犯一样:与其穷困潦倒,做一辈子让人瞧不起的屌丝,倒不如拼死一搏,成功了,香车美女灯红酒绿,土豪也是有大量粉丝的嘛!如果不成功,大不了提前几年去阎王爷那报到,说不定下辈子还能托生个富二代官二代啥的呢!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赌徒心理,不是想着怎样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然后付出一定的努力来获取财富、取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同,以此来促进自己全方位的提升,成为福荫他人的富一代或是富二代,却只是想着不劳而获,一步登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应该是社会文明的倒退,最起码也是停滞不前。
话不多说,那石锁既然动了这个心思,自然就开始偷偷地准备一些他想象中的应用之物:比如麻绳、手电筒、镐头、铁锹甚至还有刀具、猎枪什么的。这些东西也许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并不算什么,但是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在石香村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边,这可是需要一大笔资金的。
石锁平时也不做工,不务农,又从来不屑于做什么小生意,整天坐吃山空地啃老,他手里哪会有什么积蓄?没有嘛,不要紧,不是还有老爹老娘嘛!跟他们要!
可家里也没有这么多钱,而且就算有,老两口也绝对舍不得让自己这个虽然不争气却是唯一能够传递香火独根苗儿子去那种地方以身犯险。于是乎石锁平生第一次在和父母的斗智斗勇中遭遇了滑铁卢:石老汉老两口很坚决也很一致地拒绝了他的要求。而且两口子放下了狠话:除非他们死了,要不然,不但不可能给他钱置办东西,而且就算他自己有办法弄全了这些,他们也会拼死阻止他前去冒险。
石锁虽然任性,却也非常了解父母的脾气和他们的苦心,所以也并没有再继续坚持。不过他不坚持可并不等于他已经放弃,这不,过了没多久他就突然失踪了。等到石老汉发现他不在村里而立刻赶去狐仙洞附近寻找的时候,这才听说,自己的这位宝贝儿子已经伙同了三里蛟村的两个二流子村民偷偷进洞去了!
第172章 狐仙洞探秘(1)千鬼聚阴惑神阵
说到这里,石老汉显得非常伤心,而坐在一旁的老婆婆更是忍不住老泪纵横。石老汉哭丧着脸说道:“这个熊孩子不听话啊!那么大个人了,一点也不知道深浅!那狐仙洞里边可是有狐仙看门呢!就算有什么宝贝,又哪是我们这些凡人能拿到手的?这不是……这不是作死吗?!这不,从他们一进去这已经有好几个月了吧?活不见人,死不见识啊!唉!我那可怜的娃啊!”
原来当时石老汉心疼儿子,也曾经发了疯一样想进洞去找,幸亏同去的几个本村人拼命拦住,这才没有步了儿子的后尘,不过石锁,恐怕是凶多吉少了。现在石老汉夫妇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有人帮他进洞去找到儿子的尸骨运回来葬了,也算是老两口余年岁月中的一点念想。可这事又谈何容易?一来经过这件事之后,周围的村民都算是亲眼目睹了这狐仙洞的凶险,谁又会为了一具尸体去甘冒风险?二来就算有人敢进去,那也必定是为了觊觎里边的所谓宝藏,更加不会来管这闲事。
原本过了这么长时间之后,石老汉已经完全放弃了希望,然而等他看到陈半夜等人不求回报,主动为石香村村民驱鬼化僵之后,加上亲眼见识了他们的本事,他终于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他说,本来老婆子一直在阻止他,不想让他开口麻烦这些好人。毕竟那狐仙洞中所隐藏的风险太过隐秘,谁也不知道那里边的东西究竟有多厉害,要是这些石香村的大恩人因此而遭遇什么不测,他们也是会良心不安的。
然而,老来丧子之痛谁又能真正理解?更何况他心里还有一个听起来很不切合实际的隐秘想法:既然还没见到儿子的尸体,那就有可能是因为儿子还在狐仙洞中某个隐秘的所在生活着,也许他们只是被某种东西给困住了呢?不是说有的地方发生矿难之后,隔了好几个月甚至是几年之后,还有幸存者被发现吗?总而言之他实在是不死心,这才不顾老伴的阻拦,将这件事向陈半夜一股脑说了出来。
到最后,他用手擦擦眼睛,唏嘘不已地说:“唉!其实呢,老汉我也不是一定要请陈兄弟去帮这个忙,毕竟咱们只是见过这一面,并不是太熟,而且你们也已经帮了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忙,算是我们的大恩人了,俺都这个岁数了,有些事也能看得开一些。要是你们肯帮呢,俺肯定赶你们一辈子的情,只要能找到我那不成器的儿子,活的也好,死的也罢,俺都会给你们立上长生牌位,早晚三炷香,乞求上天保佑你们事事顺利,长命百岁;要是你们觉得这事不想管,那俺照样承你们的情,以后呢,俺就算把那狐仙洞当成石锁的坟墓吧,每年清明节,去那儿给孩子烧奠一下,也就完了不是?”
说到最后,老头也已经是伤心不已,泣不成声了。
然而也不知道为什么,陈半夜总是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这老两口的悲伤背后,好像隐藏着一些什么,总而言之一句话:在他的感觉里,这老两口好像并不像是表面看起来那么淳朴而毫无机心的样子,眼神飘忽,透着那么一点狡黠。
不过这种感觉非常模糊,虚无缥缈的,就连陈半夜也捉摸不定,那一旁红着眼睛跟着抹眼泪的方泊静更是同情之心泛滥,望着陈半夜的眼神里已经透出了‘这事咱得管’的信息。
陈半夜心里虽然有些疑惑,但他倒是说什么也不能相信这样一对一看就没见过什么世面且老实木讷的山村老夫妻会对他们包藏什么祸心,而且职业的敏感也在告诉他:这个所谓的狐仙洞,应该是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玄机,也许真的就是一个藏宝洞也未可知。
于是他就告诉石老汉,这件事他自己也做不了主,要等自己的同伴休息好了之后,好好考察一下,计划一下,这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石老汉倒是显得很高兴,也许他也认为,自己的故事已经挑起了这对青年男女的兴趣,尤其是方泊静那同情心泛滥的样子,更加为这件事的成功增添了一个极重的砝码。所谓人老成精,他还是很可以看得出,这方泊静在陈半夜心中的分量的。
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早,睡够了的天游子在方泊雅静的陪同下走出屋门,也不理会陈半夜的挤眉弄眼,满脸都是‘别乱想,我们很纯洁’的表情。陈半夜心中有事,草草洗漱之后,拉着天游子走到一旁,嘀嘀咕咕地将昨晚石老汉的话给他讲了一遍。
天游子眉头紧皱,就有些左右为难。按理说这里存在这样一处凶险所在,作为一个修道者,他要说不管不问,那确实是有点说不过去。然而一来他确实已经离京太久,而听陈半夜的描述,要解决狐仙洞的事情绝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而且,如果那狐仙洞中真的存在古代的宝藏或者是墓穴,自己贸然下去,那可是犯法的,毕竟他和陈半夜的身份不同,自然不能跟他一样去思考问题。
陈半夜也看出了他的犹豫,也能理解他的难处,于是就悄悄告诉他:“要不,你先带着方泊雅静回京,给观主告个假,我呢,跟方泊静先准备准备,先进去探探路,如果实在不行,那就等你回来咱再一起动手。”
然而天游子却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不行不行!你这胆子也太大了。你想啊!如果照这些村民口口相传的样子,那里边的宝藏是属于大明开国将领所埋藏,其中必定机关重重,凶险不问可知。而且,如果那个所谓的狐仙真的存在,那它究竟能有多厉害?女娲娘娘时代的狐仙啊!万年道行,怕不是已经有大罗金仙的法力?如果真是这样,不要说是你我,恐怕就是祖师爷复生,进了此洞也难以全身而退吧!所以这事咱们绝对不可莽撞,还是应该先到那个地方实地考察一番再说。至于回京,我想晚个几天也应该不会有事。”
其实陈半夜虽然那么说,他心里也没底,巴不得天游子不走呢。这时候听他这么一说,自然高兴,于是事情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四个人都是当机立断的主,说干就干,也不跟村里人告别,只是跟石老汉打了个招呼,然后又强行给他留下了一些钱和粮票啥的,马上就收拾行装,向三里蛟村进发。那石老汉更是毫不犹豫,也不管他们再三劝阻,自告奋勇地给他们带路。
三里蛟村和石香村离得并不算远,中间只隔了一座山头。石老汉虽然年纪大了,但他常年生活在山里,已经习惯了山路行走,所以脚程并不比这几个年轻人慢。一行人上午出发,中间只是稍作停留,吃了点东西之后就继续赶路,到了下午也就是四五点钟的时候,已经远远地看到对面山坡上出现了一座村庄。
很明显,这石老汉对这里挺熟悉。他脚步不停,直接带着他们穿越山地丛林,沿着一条崎岖的山路往三里蛟村行进。远远望去,这座山虽然不高,也不算大,但山势连绵,植被丛生,斑驳的秋意之中,透着一股子苍凉和肃杀之意。天游子和陈半夜都精通堪舆风水之术,一望而知此地应该是属于那种藏风聚气的天然灵地,不但非常适合避世修行,也应该属于那种可以找出上佳墓穴的风水宝地。在这样一个地方,出现一些妖仙之流甚至是古代大墓的几率确实应该是非常之高的。两个人不动声色地互相看了一眼,心里已是大致有了一点眉目:按照这里的地势来说,那狐仙洞的传说应该是真的。
四个人艺高人胆大,也没打算在三里蛟村停留。按照天游子和陈半夜的计划,他们想先去狐仙洞看看,然后再回到三里蛟村找个人家投宿。而且石老头也说了,三里蛟村有他的一个表哥,平时关系还算不错,家里的条件也挺好,房子多,就算在他家住上个十天半月也应该没啥问题。农村人嘛,也没什么唐突一说,不会存在什么被拒之门外的说法。
这狐仙洞本就是附近的一处禁地,三里蛟村的村民们更是将这里视作了自己一处潜在的私有财产,所以对外来人还是颇有一些抵触情绪的,加上这类私底下的探险寻宝原本就不是什么正大光明之事,所以一行人心照不宣,却是很有默契地绕过了村子,直接往后山走去。
翻过山头,下方是一片夹杂着高高低低灌木丛的林地,落日余晖下,远远地就能看见丛林深处似乎有一阵阵的烟雾升腾而起,秋色迷离,斑驳的树丛烟雾缭绕,静谧中透着一种神秘的气氛。